从想法到产品
传统的方法
设计工具的出现,主要解决两个问题:
- 创意阶段需要把点子和想法画出来,并可能开展由粗到细的打磨
- 开发人员以设计稿为基础进行编码,设计稿是沟通与协作的基础
有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用于完成从想法到编码的过程:
头脑风暴 (brainstorming) 是创意显化的过程,传统的工具是白板和便利贴,电子工具的佼佼者是诞生于 2019 年的 Miro。
线框图 (wireframe) 是粗线条的原型图,在想法打磨阶段特别有用,用传统纸笔或电子工具都可以。在电脑上操作时,有意使用手写字体和手绘样式反而是有帮助的,Balsamiq 就是这样。
原型图 (prototype) 可以做得很简单,也可以做得很精细,即高保真原型图 (high-fidelity prototype,简称 hi-fi)。为了让原型图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效果,还需要模拟交互。坦白说,高保真和交互的模拟都是投入产出比很低的事情,但在历史上这些工作确实是有价值的。最有名的原型工具是 Axure。
Sketch 是第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专为数字产品界面设计而生的工具,但它仅支持 macOS 是其致命的限制。将设计稿交接给开发人员 (handoff) 是研发团队的刚需,Sketch 的生态缺失让蓝湖得以流行。
Figma 的方案
Figma 诞生于 Sketch 之后。它首先解决了跨平台的问题,无论使用什么操作系统,打开浏览器就能使用,而且体验不输原生应用。通过这一点,使用 Windows 的设计师进来了。
其次,Figma 天然支持协作,设计师、产品经理、开发人员都可以实时看到设计稿的变化。通过这一点,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都进来了。前者是从想法到设计的关键人员,Figma 取代了原型工具;后者是从设计到代码的关键人员,Figma 取代了 handoff 工具。
正是看到协作的价值,在从想法到代码的链条上,Figma 不断延伸和创新。
2021 年,Figma 推出 FigJam,从想法到设计的链条得以延长。
2023 年,Figma 推出 Dev Mode,从设计到开发的链条得以延长。
AI 的方法
AI 不是一个新的概念,最早被提出甚至可追溯至 20 世纪 50 年代。但是,2023 年前后开始风靡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个分水岭。如果说基于 GPT 的 AI 是人工智能,那之前的 AI 约等于“人工智障”。
AI 的发展非常迅猛,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应用出现。目前,可以用到的实用技术包括:
从想法到设计
Figma 于 2024 年 6 月推出的新版本增加了 AI 功能,用自然语言输入设计想法,就能生成设计稿。配合现有的组件库和样式规则,可以生成符合规范的 UI。
在 UI/UX 设计方面,AI 的典型能力还包括:
- 内容填充:批量复制相似元素并模拟 (mock) 内容
- 图层重命名:自动根据图层内容对图层进行重命名
- 消除背景
- 制作多语言版本
AI 不足以聪明到完全替代人类,但它很像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助手,在处理重复性工作方面非常有用。
2023 年推出的设计平台妙多 Mottif 有着与 Figma 相似的能力。目前,Mottif 也支持用 AI 生成设计稿,但截至目前还不能根据设计体系构建 UI。
从想法到代码
如果有一个新的产品构想,能否直接生成产品呢?很难一步到位,但基于从自然语言到代码的工具,这一过程可被大大加快。
维护 Next.js 框架的 Vercel 推出了一个 UI 生成工具 v0。输入自然语言就能生成 UI,而这个 UI 并非躺在 UI 设计软件里的设计稿,而是可以直接运行的代码。
当然,鉴于 Vercel 本身的技术栈,它所生成的是 React 和 Next.js 代码,并自动引入了 Tailwind CSS (样式编辑框架) 和 shadcn/ui 组件库。
由于 v0 生成的不是设计稿而是可运行的代码,所以它可以直接嵌入代码库,配合 CI/CD (持续集成/持续交付) 工具,打磨好的界面甚至可以直接发布为产品。
Cursor 是一种更全面的方案。Cursor 是 VS Code 的一个分支,界面与 VS Code 很像,只是增加了 AI 对话和代码生成功能。
通过与 AI 对话,把想法用自然语言描述出来,Cursor 便会给出方案,生成代码。如果对方案有疑问或异议,可以与 AI 连续对话。
在编码过程中,Cursor 会即时生成预测代码,按下 Tab 键便可采纳这些代码。就像开着智能辅助驾驶汽车的司机要做的是监督汽车的行进,使用 Cursor 写代码要做的是检查它生成的代码,判断是否接受。